这种逻辑,《老子》中常见,如39章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39)(先秦)慎到撰,钱熙祚校:《慎子·逸文》,载《丛书集成新编》第2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公司1985年版,第492页。(149)(元)脱脱等:《金史》卷89《梁肃传》,第1985页。
宋陈埴称《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又分为五服,(12)认为《尚书·禹贡》记载的九州是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天下和九州就成了同义词。(73)(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83页。以天下指称王朝中国,是古人在使用天下一词时最为普遍的用法。这与中国古代常称四海之内九州(38)九州四海,相似如一(39)中国是九州(40)等中国为四海之内的认识相一致。苻坚在这里所说的天下兵,当指前秦全国兵力。
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一词虽然主要用于指称属于四海九州的东晋和十六国的整体范围,但也用来指称各个政权。(101)(唐)房玄龄等:《晋书》卷103《刘曜载记》,第2689页。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
四从形上学到政治哲学:无名与自然 形上学与政治哲学的紧密结合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在这方面,儒家和道家之间没有任何的区别。总之,庄子是要拒绝任何一个确定的东西作为世界的开始或者本原,这个世界是没有开始也没有本原的,因此它是变化无常、终始无端的。此法则之运用,便是法万物之自然,便是弱者道之用(《四十章》),盖弱方能强,欲强而反弱,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二章》),故老子特别推崇柔弱,但其目的乃是保持其强者的地位。王弼系统论证了一个以无为本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其新道家领袖的地位。
老子特别指出物并不仅仅是属于有(有形)的,它也同时包含着无(中空)的向度。相通的基础就是化,无论是物化,还是流行的大化,在化之中,物之间的界限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同时,无的原则与民主和自由精神的某种契合使之具有很强的现代性(22),成为当代思想世界中极具价值的本土资源。从未始有始到未始有夫未始有始的说法,体现出庄子拒绝确定一个始的决心。(《老子微旨略例》)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崇本是指见素朴寡私欲,息末是指绝圣智弃巧利。庄子很明确地意识到此问题,《庚桑楚》云: 有乎生,有乎死。
而真不是别的,便是物之本性,便是自然。能够成为万物之本的一定是超越了有限事物的无形无名者,在《周易》复卦的注释中,王弼曾经有如下的说法: 复者,反本之谓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老子微旨略例》)名的有限性使其与真实的存在相去甚远,至真之极,不可得名(13),故名之者必离其真,言之者必失其常,善名美言亦复如是。
但因为无不是纯粹的虚无,而是有之创造和成就的根据,所以老子所开辟出来的是一个积极的政治世界,而不是从政治世界中逃避。因无而有,则有的世界完全建立在无的基础之上。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与无两者同而异、异而同,不即不离,故谓之玄之又玄。⑥ 如《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及二十一章道之为物之说。
(见《朱子语类》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998页) ③ 文中所引《老子》及王弼《老子注》、《老子微旨略例》皆依据《王弼〈老子注〉研究》中第二编第三、四章所校订出的文本。其以无名来拒斥有名(崇本以息末)的主张是异常清楚而坚定的。有生于无,不过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另外一种表述形式,只是更简洁和具概括性。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他要的是更纯粹的无,只有认识到此纯粹的无才算是拥有了最高的智慧。在无名为本的前提之下,王弼仍然给名保留着一定的空间,三十二章注云: 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
(《二十二章》)于是,我们可以理解老子之推崇无,并非停留于无,其意实在于有。让我们分析下《老子》的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因此,王弼拒绝君主以任何的想法来引导或者改变百姓的努力。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这对于确立无的根本地位来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表述。
学者或以为上述的主张出自何晏解释《老子》的《道德论》。既知不仁为不仁,未知仁之为不仁也。
可以看出,无的原则在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确立。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无为的目的乃是成就这个以百姓为中心的有的世界,如五十七章所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由此出发,老子进一步地提出有生于无之说。
这也许并不符合学者一般的印象,但却是思想史的事实。我们要知道,无君论正是在庄子那里先露出了苗头,死后世界的吸引力之一恰恰是无君于上⑦。
过此以往,将争锥刀之末,故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也。对于室来说,各种材料所构成的墙壁户牖等是有,其中空处是无。
任何的有无一例外地都被视为末或者子,某个无法自足之物,它们必须在本或者母的基础之上,才能够被正当地建立起来。第一章论此义甚精甚明白,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常道非他,只在无名与有名、无欲与有欲的关系中去品味。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意义正在于此。崔大华:《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立刑名,明赏罚,以检奸伪,故曰其政察察也。他成为老子最伟大的注释者是当之无愧的。
经由这个否定和拒绝,老子那个变化有常的世界就变成了一个完全不确定的世界,而纯粹的无就在这个完全不确定的世界中得到了确立。从老子对有无的论述来看,无显然不是不存在或者纯粹的虚无,它仍然是存在的一部分,不过是不可见的那部分。
因此,以无形无名为宗并不仅仅是形上学的原则,同时也是政治哲学的原则。依此理解,则张载所做出的有无和幽明之根本区别就无法成立。
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此事学者熟知,故不赘述。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